作者:佚名 文章来源:
不详 点击数: 更新时间:2007-9-10 14:12:12
1 动物实验
1.1实验动物
推荐用近交系小鼠,18-22g,单一性别,每组10-15只。
1.2剂量分组及受试样品给予时间
实验设三个剂量组和一个空白对照组,以人体推荐量的10倍为其中的一个剂量组,另设二个剂量组,必要时设阳性对照组。受试样品给予时间14天,必要时可以延长至30天。
1.3 实验步骤
在给予受试样品之前,无菌采取小鼠粪便0.1g,10倍系列稀释,选择合适的稀释度分别接种在各培养基上。培养后,以菌落形态、革兰氏染色镜检、生化反应等鉴定计数菌落,计算出每克湿便中的菌数,取对数后进行统计处理。最后一次给予受试样品之后24h,与实验前同样方式取直肠粪便,检测肠道菌群,方法同上。
1.4 观察指标
体重、双歧杆菌、乳杆菌、肠球菌、肠杆菌、产气荚膜梭菌。
1.5 数据处理和结果判定:
资料可用方差分析,但需按方差分析的程序先进行方差齐性检验,方差齐,计算F值,F值< 0.05,结论:各组均数间差异无显著性;F值≥0.05,P≤0.05,用多个实验组和一个对照组间均数的两两比较方法进行统计;对非正态或方差不齐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变量转换,待满足正态或方差齐要求后,用转换后的数据进行统计;若变量转换后仍未达到正态或方差齐的目的,改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。
比较实验前后自身及组间双歧杆菌、乳杆菌、肠球菌、肠杆菌、产气荚膜梭菌的变化情况,实验组实验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,或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、且实验组实验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,符合以下任一项,可以判定该受试样品动物实验结果阳性。
1.5.1 粪便中双歧杆菌和/或乳杆菌明显增加,产气荚膜梭菌减少或不增加,肠杆菌、肠球菌无明显变化。
1.5.2 粪便中双歧杆菌和/或乳杆菌明显增加,产气荚膜梭菌减少或不增加,肠杆菌和/或肠球菌明显增加,但增加的幅度低于双歧杆菌/乳杆菌增加的幅度。
2 人体试食试验
2.1 受试者纳入标准
2.1.1 一个月内未患过胃肠疾病者。
2.1.2 一个月内未服用过抗生素者。
2.2 受试者排除标准
2.2.1 年龄在65岁以上者,妊娠或哺乳期妇女,过敏体质及对本保健品过敏者。
2.2.2 合并有心血管、脑血管、肝、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及内分泌疾病,精神病患者。
2.2.3 停服受试样品或中途加服其它药物,无法判断功效或资料不全者。
2.2.4 短期内服用与受试功能有关的物品,影响到对结果的判断者。
2.3 试验设计及分组要求
采用自身和组间两种对照设计。按受试者的菌群状况随机分为试食和对照组,尽可能考虑影响结果的主要因素如年龄、性别、饮食因素等,进行均衡性检验,以保证组间的可比性。每组受试者不少于50例。
2.4.受试样品的剂量和使用方法
试食组按推荐服用方法、服用量服用受试产品,对照组可服用安慰剂或采用阴性对照。受试样品给予时间14天,必要时可以延长至30。试验期间不改变原来的饮食习惯,正常饮食。
2.5观察指标
2.5.1 安全性指标:
2.5.1.1 一般状况 包括精神、睡眠、饮食、大小便、血压等
2.5.1.2 血、尿、便常规检查
2.5.1.3 肝、肾功能检查(仅在试验开始前检查一次)
2.5.1.4 胸透、心电图、腹部B超检查(仅在试验开始前检查一次)
2.5.2 功效性指标:双歧杆菌、乳杆菌、肠球菌、肠杆菌、拟杆菌、产气荚膜梭菌。
2.6 试验步骤:在给予受试样品之前,无菌采取受试者粪便1.0g,10倍系列稀释,选择合适的稀释度分别接种在各培养基上。培养后,以菌落形态、革兰氏染色镜检、生化反应等鉴定计数菌落,计算出每克湿便中的菌数,取对数后进行统计处理。最后一次给予受试样品之后24h,再次检测,方法同上。
2.7数据处理和结果判定
试验数据为计量资料,可用t检验进行分析。凡自身对照资料可以采用配对t检验,两组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,后者需进行方差齐性检验,对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进行适当的变量转换,待满足正态方差齐后,用转换的数据进行t检验;若转换数据仍不能满足正态方差齐要求,改用t’检验或秩和检验;但变异系数太大(如CV>50%)的资料应用秩和检验。
符合以下任一项,且试验组试食前后自身比较及试食后试食组与对照组比较,差异均有显著性,可以判定该受试样品具有调节肠道菌群功能的作用。
2.7.1 粪便中双歧杆菌和/或乳杆菌明显增加,产气荚膜梭菌减少或不增加,肠杆菌、肠球菌、拟杆菌无明显变化。
2.7.2 粪便中双歧杆菌和/或乳杆菌明显增加,产气荚膜梭菌减少或不增加,肠杆菌和/或肠球菌、拟杆菌明显增加,但增加的幅度低于双歧杆菌/乳杆菌增加的幅度。